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2-01 11:29:56
存放同业,顾名思义就是在利率合适的情况下,将我行资金存到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同业业务。该业务特点是能带来较为可观的利息收入,更令人兴奋的是,在当时,该业务收益的一部分可以计入非利息收入,也就是中间业务收入。那时的金融机构条线真是炙手可热,贡献了公司条线中收的半壁江山。而中间业务收入是和人事费用直接挂钩的。这就导致好多支行都在推广这项业务。我所在的开发区支行也不例外。
大概在2010年上半年的时候,闫风副行长召集公司部开会,安排部署存放同业专项营销。营销方式主要是电话营销。拿着全国各地各金融机构的清单,挨个打电话。没有电话的还要通过114查询对方电话。感觉自己就是个话务员,每天都在不停的打电话。由于清单上好多都是支行或者营业网点的电话,所以接电话最多的答复就是我们不办这个业务,或者就是不清楚这项业务,不办。好一点的,对方就会问一下这是什么业务,怎么办?然后再请示上级看能不能办。只有个别的支行了解这项业务,但也没有决策权。因此,电话营销成功的概率很小。
电话打的多了,也就有了心得,这个业务尽量找分行,最好找省行。印象中最深的是对接广东农发,在价格规模都谈好后(规模大概是50亿),双方就启动内部审批手续。由于此业务时效性极高,所以谈好后,就兵分几路同时推进,有跑审批的,有准备手续立马赶往现场的。我们总行很快就批复了这笔业务,在对方保证自己总行也没问题的情况下,任梅行长和分行人员立即订机票飞广州。遗憾的是,在飞机到广州的时候,对方总行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批复(对方因此很不好意思,后续一直有对接,关系保持的不错)。经过这个事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业务应该自上而下推广,自下而上太难,支行推行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。
后来,还是分行给介绍了一笔存放同业业务——长春某股份制银行,5亿元。分行张升副主任带着我和负责同业的同事乘机飞往长春。业务办的很顺利,长春的同志们也很热情,还带我们去体验了滑雪,记忆深刻。这笔业务给我们带来大概六七百万元中收,大家都很高兴。大概在2011年四五月份,因为监管原因,双方需要签署一份补充协议。因此,任梅行长带我再赴长春。业务依然很顺利,正事办完后,长春同志们带我们去了伪满皇宫博物院。感受了一下那段国破山河的岁月。印象深刻的就是长春出租车好像都是拼车,一车一客的很少,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变化。
大概在2012年二季度的时候,还是因为同业业务去了趟长沙某银行。到银行门口赶紧联系对方业务人员,回复是:你们直接到大厅办理就可以了!直到办完离开都没见到对方人的影子。哎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。在这方面,真得表扬一下长春的同志们!
后来,同业业务的窗口越来越小,基本上就停滞了。现在的金融机构条线也褪去了往日的光环。资金流向实体经济,避免资金空转是大势所趋。从此角度看,这是个好现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