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0-02 08:54:32
“对于春联,中华民族的热情却一直不减,无论贫穷抑或富有,无论是书香门第还是市井小民,写春联、买春联和贴春联总是贯穿在每个家庭的年货置备环节之中。倘若一定要说有什么变化,那就是春联的创作方式和书写方式与古代截然不同。” 每到过年的时候,家家户户门口都会贴上大红春联,上面写着祝福的话,预示着来年有个好兆头。
春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“年红”中一个种类,它以对仗工整、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,抒发美好愿望,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,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。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(春联、福字、窗花等)的时候,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。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。 据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说,桃符长六寸,宽三寸,桃木板上书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二神。“正月一日,造桃符著户,名仙木,百鬼所畏。”五代时,西蜀的宫廷里,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。清代《燕京时岁记》上说:“春联者,即桃符也。”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,古人在立春日多贴“宜春”二字,后渐渐发展为春联,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在东汉以后,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,强化门神驱邪辟鬼,卫家宅,保平安,助功利,降吉祥等功能。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,有个专用名词叫“封印”,不论是挂桃符、贴年画和春联,皆有操作的规矩。“封印”,是指封闭已经扫除干净,清理整洁的内在场态,让邪气妖氛不能再进入家中。 “封”,是封闭、阻隔之义; “印”,则是标示于显隐两境,我已经封起来了。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,在明代开始盛行,到了清代,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。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,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,房子顿时生辉。正如诗云:“喜气临门红色妍,家家户户贴春联;旧年辞别迎新岁,时序车轮总向前。” 宋朝的时候,有一位大文豪叫王安石,他写过一首名叫《元日》的诗: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王安石在诗中所描述的就是过年贴春联的景象,那么春联是怎么来的呢?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贴春联的呢?
传说在遥远的上古时代,东海中有一座美丽的小岛,岛上有一座风景怡人的山,叫作桃都山,山上长着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。在桃树的顶端,站立着一只金鸡,每当太阳升起时,金鸡就会打鸣,声音十分清亮。在这棵桃树的另一端,一根长长的树枝低垂下来,弯曲的形状就像一扇门。 桃都山上居住着许多妖魔鬼怪,他们想要离开桃都山的话,必须经过这扇门。玉皇大帝担心这些妖魔鬼怪到处乱跑,闯到民间吓到寻常老百姓,便派了两个天将来到桃都山,守在这扇门的两侧,专门负责监督山上妖魔鬼怪的一举一动,一旦发现哪个妖魔鬼怪想要偷偷离开桃都山,就会将他们抓起来。
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得越来越广,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驱走妖魔鬼怪,便会在过年的时候,在两块桃木上刻上传说中镇守桃都山天将的画像,然后挂在大门的两边,叫作桃符,人们认为这样做,灾祸就不会找上门了。到了唐朝的时候,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夺取帝位,发动了玄武门之变,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,逼迫父亲李渊退位。
后来,李世民睡觉时总是噩梦连连,梦到自己的两个兄弟浑身是血地站在自己的床头。李世民十分苦恼,他想尽了各种办法,可是都不能让自己睡得安稳。一位大臣给他出主意,说朝廷中的两位大将——秦叔宝和尉迟恭骁勇善战,战功赫赫,让他们两人每夜守在李世民的寝宫之外,那些鬼怪自然不敢靠近打扰。
于是,李世民便让秦叔宝和尉迟恭守夜。两位大将全副武装,穿着盔甲,手持长枪,守在李世民的寝宫门外,李世民果然睡了一个好觉。接连几天,李世民都能够一觉睡到天亮,不过他觉得夜夜让两位大将守在门外也不是一个长远的办法,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画像贴到了门上,代替两位大将守夜。
之后,这件事情慢慢流传到民间,秦叔宝和尉迟恭便被老百姓奉为门神。过春节的时候,人们便会将两人的画像贴在门上,保佑自己一家平平安安。桃符与门神画像,应该就是最早的春联,只是那时候,人们认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驱邪避灾。
到了五代的时候,后蜀国主孟昶喜好舞文弄墨,一次春节前夕,他一时兴起,命大臣在桃符上写两句吉祥如意的话。大臣写完之后,他觉得文笔不够好,便自己润色了一番,写道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写完之后,孟昶觉得很满意,命人将桃符挂在门口,让进进出出的人都可以看到。 这应该算是古时候最早的一副春联。之后,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有了在春节前夕提笔写春联的习惯,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十分风雅的事情。
春联的使用方法
贴春联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,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。俗话说:“二十八,贴花花”,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“二十九,贴倒酉(意即贴春联)”一说,春联什么的都在腊月二十八、二十九贴,但大多数还是照个人的时间安排来选择贴的时间。“地增鸿连满门财,天赐吉祥全家福。”根据普通话上下联均以第二声阳平收尾,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平仄。在没有横批而且上联气势弱于下联才使用上仄下平。
对联的上联贴哪边? 要看横批的书写,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,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,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。另外,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,一般应上仄下平,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,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。(阴平、阳平) 摘春联 与贴春联有比较集中的时间不同,摘春联的时间各地差异较大。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,分有整年说、过节说和自然脱落说三种主要类型。 整年说。春联有喜庆吉祥之意,所以“旧”春联需等到来年贴春联的时候才摘除并贴上新的春联,寓意辞旧迎新,福运一年。在这一整年里,如果春联有破损,需及时修补。 过节说。春联作为驱赶“年兽”的法宝之一,待到“年”过完后,春联就可以摘了。按各地民俗的不同,有农历“正月十五”元宵节算作过完年的,也有农历“二月二”龙抬头的时候算过完年的等等。 中国民间有一种神话的传说: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,当春联烧掉后,就会升上天庭,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民间的情况,希望天神能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等等美丽的传说故事。 由于春联在民俗里属于祥物,所以肆意破坏(焚烧、撕毁、涂画等)春联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。
但是,春联真正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成为过春节的习俗之一,还是在明朝的时候。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,一心想要干出一番新气象。
有一年过春节,他换上便服,来到民间闲逛,看到有的人家门前贴着红色的春联,有的人家门前却是空空如也。朱元璋命人前去询问,得知没有贴春联的人家大多是穷苦百姓,家里人都不识字,也没有多余的钱找人代写春联,便干脆不贴春联了。
朱元璋听了之后,当即卷起袖子,说道:“区区一副春联而已,有什么难办的,我来替他们写。”于是,朱元璋命人取来文房四宝,挥毫泼墨,写下几副春联,送给了那些没有贴春联的人家。那些收到春联的人家听说是皇帝亲笔写的,一个个都十分惊喜,将春联装框裱起来,挂在房子墙壁的正中央,每日都烧香敬拜。
朱元璋回宫之后,定下了一个规矩,无论是朝中大臣、皇亲国戚,还是普通老百姓,过年的时候,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要贴春联。从那之后,过春节的时候贴春联这一习俗便广泛流传开来,一直到今天,人们还沿袭着这个传统。 春联颜色 对联的颜色又与当地民俗相关。普遍能够见到的就是红色,红色代表喜迎。在有些地方还有白色、黄色、紫色、绿色和蓝色等。例如在湖北,黄色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,紫色、蓝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二年,绿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三年。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。庙宇一般用黄纸,家里老人去世了,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,守制(服孝未满)用白、绿、黄三色,第一年用白纸,第二年绿纸,第三年黄纸,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,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“孝联”“孝春联”或“丁忧联”。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,次年贴蓝对联,第三年贴绿对联。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,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。
张贴对例 1.根据时间顺序画栋朝飞南浦云;珠帘暮卷西山雨。——摘王勃《滕王阁诗》而制作的春联 2.根据气势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上下联均以去声收尾,下联气势要强于上联,根据规则,即能区分上下联。 3.根据平水韵此木为柴山山出{平水韵出是仄声}因火成烟夕夕多{平水韵多是平声}此联上仄下平收尾,容易区分。 4.根据横额{横批}由横额“和气生财”可知天和人和全家和【上】福多财多喜庆多【下】横额在上的贴在上面,横额在下的贴在下面。 春联张贴规矩 春联的张贴,要符合传统的规矩,春联要竖贴。上联要贴在右手边(即门的左边),下联要贴在左手边(即门的右边),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。上下联不可贴反。譬如,“春回大地百花争艳,日暖神州万物生辉”,就不可贴成“日暖神州万物生辉,春回大地百花争艳”,从内容看,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,因为“春回大地百花争艳”,才使得“日暖神州万物生辉”,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,也让人读着别扭。再从平仄看,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。这副春联的上联尾字“艳”是四声,即仄声。下联尾字“辉”是一声,即平声。一般地说,如尾字是三声、四声的(仄声)是上联,如尾字是一声、二声的(平声)是下联。但也有的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、下联尾字是仄声,不要认为是仄声的都是上联。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春联的内容上来判断上下联。这就要求在张贴时认真读联,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。
必要时,还要根据横额来判断上下联。因为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。在实例这一节,将进行具体分析。另外,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。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,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,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最好,这样能显得协调、大方。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,如果贴春联的话,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为宜。
春联,是春节的象征,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象征,从古至今一直保留了下来,一般来说,贴春联就象征着,新的一年要来到了,而春联同时作为书法艺术又为人所喜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