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常识 >

比侯大的爵位有多大(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何区别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26 10:48:41    


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何区别?如商君、武安君、穰侯、文信侯等?

春秋战国时期,群雄争霸,诸侯林立,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纷呈的时代之一。这个时期的爵位制度也是错综复杂,令人眼花缭乱。其中,"君"和"侯"这两个称号更是让后人大费脑筋。究竟这两个称号有何区别?为何有的人叫"商君",有的人叫"穰侯"?今天咱们就来一探究竟,看看这其中的门道。

要说清楚这个问题,咱们得先把时光倒流到西周时期。那时候,"君"和"侯"都是贵族的爵位,可以说是高高在上的存在。"侯"是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,仅次于公,而"君"则是对诸侯的尊称。按理说,"侯"的地位应该比"君"高才对。到了战国时期,这个规矩就被彻底打乱了。

战国时期,天下大乱,礼崩乐坏。各国为了争霸天下,开始大搞变法图强。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能臣干吏脱颖而出,成为了改革的中坚力量。为了褒奖这些能臣,各国君主开始给他们封"君"号。这个"君"号可不得了,它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和地位,而不再仅仅是对诸侯的尊称。

拿商鞅来说,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这位来自卫国的贵族,到秦国一顿折腾,搞得秦国是虎虎生风。秦孝公对他是赞不绝口,不仅封他为左庶长,还给他封了个"商君"的称号。这个"商君"可不是说商鞅成了诸侯,而是表示他在变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,是秦国的功臣。

再说说白起,这位秦国名将可是战功赫赫,被称为"人屠"。秦昭王对他是喜爱有加,封他为"武安君"。这个称号一听就霸气十足,既彰显了白起的军事才能,又表达了国家对他的褒奖。

相比之下,"侯"这个称号在战国时期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。虽然它仍然是个贵族爵位,但已经不如"君"号那么炙手可热。比如说吕不韦,这位商人出身的政治家,被秦王政封为"文信侯"。这个称号虽然听起来也很不错,但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能还真比不上"商君"、"武安君"这样的称号。

也不是所有的"侯"都失去了光彩。像春秋时期的范蠡,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,被封为"陶朱公"。这个"公"爵位可是比"侯"还要高一等呢。再比如战国时期的穰侯魏冉,作为秦国的重臣,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一点都不比那些"君"差。

所以啊,在战国时期,"君"和"侯"这两个称号的区别,主要不在于它们本身的等级,而在于获得这些称号的方式和所代表的含义。"君"号多半是因为立下了特殊功勋而获得的荣誉称号,代表了国君的特殊宠信。而"侯"号则更多是一种世袭的贵族爵位,虽然地位依旧崇高,但在那个变革的年代,似乎略显保守了些。

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的。有些"侯"的影响力可能比某些"君"还要大,比如穰侯魏冉。而有些"君",虽然名头响亮,但实际权力可能还不如一些普通的贵族。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复杂之处,一切都在变化,一切都不那么遵循常规。

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,获得"君"号或"侯"爵不仅仅是一种荣耀,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影响力。这些称号的背后,往往伴随着大片封地、丰厚俸禄,以及在朝中的重要地位。拿商鞅来说,他获得"商君"称号后,不仅在秦国变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,还获得了商於十五邑作为封地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而是实打实的政治和经济实力。

权力和荣耀往往是把双刃剑。商鞅变法得罪了不少贵族,最终落得个车裂的下场。武安君白起虽然战功赫赫,却因为拒绝进攻赵国而被迫自杀。这些例子告诉我们,在尔虞我诈的战国政坛,即便是位高权重如"君"、"侯",也难逃命运的无常。

有趣的是,有些人虽然没有正式的"君"、"侯"称号,却因为其特殊地位和影响力,被人们尊称为"君"。比如鬼谷子,这位神秘的谋略家虽然没有官方封号,却被人称为"鬼谷先生"。他的弟子苏秦、张仪更是纵横捭阖,在各国间周旋,影响力不亚于那些有正式称号的大臣。

再来看看"侯"爵。虽然在战国后期,它的光环似乎被"君"号所掩盖,但仍有不少"侯"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除了前面提到的穰侯魏冉,还有如信陵君魏无忌,他虽然是个"公子",但其影响力和地位,丝毫不逊色于那些"君"。这位春申君在楚国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,可见"侯"爵在特定情况下依然能够彰显其价值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不同国家对"君"、"侯"称号的使用也有所不同。秦国似乎特别钟情于"君"号,像商君、武安君等称号多见于秦国。而在齐国,我们则更多地看到"相"这个称号,如田文被称为"靖郭君",孟尝君田文被称为"薛公"。这些细微的差别,反映了各国在政治文化上的独特之处。

有意思的是,这些称号有时还会引发一些啼笑皆非的情况。据说有一次,齐国的使者到秦国访问,看到满朝文武都是"君"级别的,不禁感叹道:"秦国这么多'君',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国君啊!"这个小插曲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"君"号泛滥的现象。

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"君"、"侯"称号的演变,其实反映了整个战国社会的变迁。从严格的等级制度,到以才能和功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开放、流动的社会正在形成。这种变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,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埋下了伏笔。

纵观战国时期"君"、"侯"称号的使用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在这个群雄纷争的年代,称号的实质意义远比其字面含义更为重要。无论是"君"还是"侯",真正决定一个人地位的,是他的才能、功绩和对国家的贡献。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社会风气,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,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
回首这段历史,我们不禁感叹:无论是"商君"、"武安君",还是"穰侯"、"文信侯",他们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,在风云变幻的时代,唯有真才实学才是立身之本。这个道理,放到今天依然适用。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,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,不断提升自己,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