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常识 >

端午节古诗屈原有什么(20首端午古诗词+简析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15 08:23:58    




端午

唐·文秀


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

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

简析:

首句诗人以提问的方式开篇,对端午节的起源提出了疑问。自古以来,端午节都与屈原紧密相连,而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端午节的关系也早已深入人心。然而,诗人却用“自谁言”三字,表达了对这一传统说法的质疑和反思。

接下来,“万古传闻为屈原”,诗人给出了端午节起源的普遍说法,即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。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,他忠诚于国家,却遭到诽谤和流放,最终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自尽。人们为了纪念他,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、吃粽子,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尊敬。

然而,在诗人看来,即便有了这样的传说和习俗,屈原的冤屈却并未得到真正的洗刷。“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”,这两句诗充满了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和愤慨。楚江,即汨罗江,是屈原投江的地方。诗人用“空渺渺”来形容汨罗江,既表现了江水的浩渺无边,也暗示了屈原冤屈的深重和无法洗刷的悲哀。


五月五日

宋·梅尧臣


屈氏已沉死,楚人哀不容。

何尝奈谗谤,徒欲却蛟龙。

未泯生前恨,而追没后踪。

沅湘碧潭水,应自照千峰。

简析:

首联直接点明了屈原投江自尽的历史事件,并表达了楚人对屈原不被容纳的悲哀。这里,梅尧臣用简练的语言,将屈原的遭遇和楚人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。

颔联进一步揭示了屈原投江的原因。屈原在楚国遭受谗言诽谤,无法立足,只能选择投江。然而,他的投江并非逃避,而是试图驱赶蛟龙,保护楚国。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,令人敬佩。

颈联表达了屈原生前的遗憾和人们对他的追思。尽管屈原已经离世,但他的恨意并未消除,人们仍在追寻他的踪迹,怀念他的精神。

尾联以景结情,用沅湘的碧潭水映照千峰的景象,寓意屈原的高洁品质和精神永存。同时,也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。


六幺令·天中节

宋·苏轼


虎符缠臂,佳节又端午。门前艾蒲青翠,天淡纸鸢舞。粽叶香飘十里,对酒携樽俎。龙舟争渡,助威呐喊,凭吊祭江诵君赋。


感叹怀王昏聩,悲戚秦吞楚。异客垂涕淫淫,鬓白知几许?朝夕新亭对泣,泪竭陵阳处。汨罗江渚,湘累已逝,惟有万千断肠句。

简析:

上片主要描绘了端午节的民间活动,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。“虎符缠臂,佳节又端午”两句,以民间习俗开篇,点明了端午节的到来。接着,“门前艾蒲青翠,天淡纸鸢舞”两句,描绘了端午节期间,人们在家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,天空中纸鸢飞舞的生动景象。然后,“粽叶香飘十里,对酒携樽俎”两句,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,粽子的香气四溢,人们举杯畅饮,共享佳节。最后,“龙舟争渡,助威呐喊,凭吊祭江诵君赋”三句,则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,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,助威呐喊的声音,以及人们凭吊屈原、诵读其赋的深情,都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下片则主要追述了屈原的人生故事,表达了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和对历史的感慨。“感叹怀王昏聩,悲戚秦吞楚”两句,揭示了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,楚怀王的昏庸和秦国的侵略,使得楚国陷入了深重的危机。“异客垂涕淫淫,鬓白知几许?”两句,则以屈原的身份,表达了其远离故土、流放他乡的悲痛和无奈。然后,“朝夕新亭对泣,泪竭陵阳处”两句,进一步描绘了屈原的悲惨境遇,他日夜在新亭垂泪,最终在陵阳处流尽了泪水。最后,“汨罗江渚,湘累已逝,惟有万千断肠句”三句,以汨罗江畔的景象作结,表达了对屈原逝去的深深哀悼和对其留下的千古绝唱的赞美。


贺新郎·旧俗传荆楚

宋代·许及之


旧俗传荆楚。正江城、梅炎藻夏,做成重午。门艾钗符关何事,付与痴儿騃女。耳不听、湖边鼍鼓。独炷炉香薰衣润,对潇潇、翠竹都忘暑。时展卷,诵骚语。


新愁不障西山雨。问楼头、登临倦客,有谁怀古。回首独醒人何在,空把清尊酹与。漾不到、潇湘江渚。我又相将湖南去,已安排、吊屈嘲渔父。君有语,但分付。

简析:

上片主要描述了端午节的习俗和景象。“旧俗传荆楚,正江城、梅炎藻夏,做成重午”,点明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荆楚之地流传,此时正是江城梅花盛开、炎夏来临之际,人们忙碌地准备着端午节的庆祝活动。“门艾钗符关何事,付与痴儿騃女”,描绘了门前挂着艾草和钗符的场景,这些习俗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许只是游戏,但对于成年人来说,却是对传统的一种尊重和传承。“耳不听、湖边鼍鼓”,诗人选择不听湖边的鼍鼓声,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世界,表现出一种超脱和宁静的心态。“独炷炉香薰衣润,对潇潇、翠竹都忘暑”,诗人独自点燃香炉,香气润湿了衣物,面对潇潇翠竹,仿佛忘却了酷暑的炎热,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。

下片则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。“新愁不障西山雨”,新的忧愁无法阻挡西山的雨水,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。“问楼头、登临倦客,有谁怀古”,诗人询问楼头的倦客,是否有人还在怀念古代的历史和人物,表现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思考。“回首独醒人何在,空把清尊酹与”,诗人回首过去,那些独自清醒的人已经不在,只能空自将清酒洒向虚空,表达了对逝去的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敬仰。“漾不到、潇湘江渚”,诗人的思绪飘向远方,想象着那无法触及的潇湘江畔。“我又相将湖南去,已安排、吊屈嘲渔父”,诗人计划前往湖南,安排吊唁屈原、嘲笑渔父的活动,进一步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渔父的讽刺。“君有语,但分付”,诗人邀请友人一同前往,共同分享这份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与敬仰。



和端午

北宋·张耒


竞渡深悲千载冤,忠魂一去讵能还。

国亡身殒今何有,只留离骚在世间。

简析:

首句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景,同时融入了对屈原的深深悲悼。龙舟竞渡原本是为了纪念屈原,但如今这一活动却更加凸显了屈原的冤屈和不幸。

次句直抒胸臆,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忠魂离去的无尽哀思。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是永恒的,但他的离去却让人无法挽回,这种无奈和悲痛在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
第三句进一步揭示了屈原的悲惨命运。国破家亡,身死名灭,如今屈原还剩下什么呢?这种对历史和人物的深沉思考,使诗歌具有了更加厚重的历史感。

末句以《离骚》这一屈原的代表作作为结束,既是对屈原文学成就的肯定,也是对他精神和思想的传承。尽管屈原已经离去,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却永远留在了世间,影响和启迪着后人。


端午三首·其三

宋代·赵蕃


年年端午风兼雨,似为屈原陈昔冤。

我欲于谁论许事,舍南舍北鹁鸠喧。

简析:



前两句“年年端午风兼雨,似为屈原陈昔冤”,描绘了端午节时风雨交加的景象,并巧妙地将其与屈原的冤屈相联系。诗人似乎认为这风雨是天地在为屈原的冤屈而哭泣,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,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和生动。

接下来,“我欲于谁论许事”,诗人表达了他想要找人倾诉、讨论这些历史事件的愿望,但却感到无处可诉。这种无奈和孤独的情感,通过简单的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表达。

最后一句“舍南舍北鹁鸠喧”,诗人将视线转向周围的环境,听到舍南舍北的鹁鸠在喧闹。这种环境描写,既与前面的情感表达形成对比,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。


端午即事

南宋·文天祥


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。

故人不可见,新知万里外。

丹心照夙昔,鬓发日已改。

我欲从灵均,三湘隔辽海。

简析:

诗的前两句“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”,点明了端午佳节的民间习俗之一——赠艾、悬艾,同时也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。然而,这种欢乐气氛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接下来的两句“故人不可见,新知万里外”,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当时的孤独处境。老朋友不能会面,新朋友尚在万里之外,自己的一举一动难以为人所知,因此才遭到谣言的中伤,并为某些人所误解,致使自己的壮志和忠诚蒙受玷污。这两句诗情感深沉,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。

然后,诗人笔锋一转,以“丹心照夙昔,鬓发日已改”表达了自己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。尽管处境艰危,鬓发斑白,容颜日改,但诗人仍然保持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,坚定不移。

最后两句“我欲从灵均,三湘隔辽海”,诗人借屈原之事,表明了自己的心志。他想像屈原那样,以死明志,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如愿。三湘与辽海相隔甚远,象征着诗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和阻碍。


己酉端午

元·贝琼


风雨端阳生晦冥,汨罗无处吊英灵。

海榴花发应相笑,无酒渊明亦独醒。

简析:

这首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,首先描述了端午节的天气昏暗且有风雨,这种景象也暗示了因天气原因野外少人行,进而引发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。诗中的“风雨端阳生晦冥,汨罗无处吊英灵”便直接体现了这一情感,诗人感叹因风雨而无人在汨罗江上祭奠屈原的英灵。

后两句“海榴花发应相笑,无酒渊明亦独醒”则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和典故。诗人借榴花之“笑”的拟人手法表达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能洒脱面对的情感,而“无酒渊明亦独醒”则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,表达了自己虽无酒助兴,却也能像陶渊明一样保持清醒和独立的精神状态。



竞渡曲

唐·刘禹锡


沅江五月平堤流,邑人相将浮彩舟。

灵均何年歌已矣,哀谣振楫从此起。

扬桴击节雷阗阗,乱流齐进声轰然。

蛟龙得雨耆鬣动,螮蝀饮河形影联。

刺史临流褰翠帏,揭竿命爵分雄雌。

先鸣余勇争鼓舞,未至衔枚颜色沮。

百胜本自有前期,一飞由来无定所。

风俗如狂重此时,纵观云委江之湄。

彩旗夹岸照蛟室,罗袜凌波呈水嬉,

曲终人散空愁暮,招屈亭前水东注。

简析:

在诗歌的开头,刘禹锡描绘了五月沅江的美景,“沅江五月平堤流,邑人相将浮彩舟”,平堤而流的沅江,彩舟漂浮其上,景色如画,引人入胜。接着,他提到了屈原,“灵均何年歌已矣,哀谣振楫从此起”,以屈原的哀歌为引子,为全诗奠定了怀念先贤、传承文化的基调。

在比赛过程中,刘禹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,“扬桴击节雷阗阗,乱流齐进声轰然”,桨声、呐喊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。而“蛟龙得雨耆鬣动,螮蝀饮河形影联”则是以浪漫的想象,赋予竞渡活动以神话般的色彩,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和壮观。

在赛后,刘禹锡描绘了女子在水中的嬉戏,“彩旗夹岸照蛟室,罗袜凌波呈水嬉”,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,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。然而,曲终人散之际,诗人却感到一丝愁绪,“曲终人散空愁暮,招屈亭前水东注”,这既是对节日结束的惋惜,也是对屈原的深深怀念。


竞渡诗

唐·卢肇


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

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

冲波突出人齐譀,跃浪争先鸟退飞。

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

简析:

首联点明了诗人久居石溪,对端午节充满了期待。他在馆驿楼前,注视着龙舟竞渡的开始,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。这里的“发机”一词,既指龙舟比赛开始的信号,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期待。

接颔联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。鼙鼓声声如雷,龙舟如兽头般冲破波浪,浪花飞溅如雪。这两句诗以雷霆之声和雪花之景,形象地描绘了龙舟在波涛中疾驰的壮观场面。

颈联进一步展现了竞渡的激烈与紧张。人们齐声呐喊,助威声震天响;龙舟在波涛中奋勇争先,如同鸟儿在逆风中奋力飞翔。这里的“人齐譀”和“鸟退飞”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既突出了人的力量与勇气,也展现了自然的威力与挑战。

尾联表达了诗人对竞渡结果的期待与肯定。虽然一开始有人对龙舟能否夺得胜利表示怀疑,但结果证明,龙舟队凭借出色的表现,最终夺得了胜利。这里的“向道是龙”和“果然夺得锦标归”,既是对龙舟队的赞美,也是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精神的肯定。


午日观竞渡

明代·边贡


共骇群龙水上游,不知原是木兰舟。

云旗猎猎翻青汉,雷鼓嘈嘈殷碧流。

屈子冤魂终古在,楚乡遗俗至今留。

江亭暇日堪高会,醉讽离骚不解愁。

简析:

首联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岸边观看赛龙舟的情景。龙舟在水中疾驰,如同群龙在水中游动,引起了人们的惊叹。然而,他们并不知道这其实是装饰成龙形的木兰舟。这里,诗人巧妙地利用“群龙”和“木兰舟”的对比,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。

颔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。彩旗在空中飘扬,如同在青天上翻飞;鼓声震天响,与清澈的河水共同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。这两句诗通过对彩旗和鼓声的描绘,使赛龙舟的场景更加生动逼真。

颈联转而表达了对屈原的深深怀念。诗人提到,虽然屈原已经离世很久,但他的冤魂依然存在,而楚地的风俗也至今仍在。这两句诗既是对屈原的致敬,也是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赞美。

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在端午节这天的感受。诗人在闲暇的日子里,于江亭之上聚会,饮酒赋诗,朗诵《离骚》。然而,尽管诗歌和美酒可以带来一时的欢愉,但诗人内心的愁绪却无法消解。


竞渡诗

唐·张建封


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。

使君未出郡斋外,江上早闻齐和声。

使君出时皆有准,马前已被红旗引。

两岸罗衣破晕香,银钗照日如霜刃。

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。

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。

鼓声渐急标将近,两龙望标目如瞬。

坡上人呼霹雳惊,竿头彩挂虹蜺晕。

前船抢水已得标,后船失势空挥桡。

疮眉血首争不定,输岸一朋心似烧。

只将输赢分罚赏,两岸十舟五来往。

须臾戏罢各东西,竞脱文身请书上。

吾今细观竞渡儿,何殊当路权相持。

不思得岸各休去,会到摧车折楫时。

简析:

诗中首先描绘了端午节的天气和环境,“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”,展现了一幅明亮、生动的初夏画卷。接着,诗人转而描述比赛即将开始的情景,“使君未出郡斋外,江上早闻齐和声”,预示着比赛的热烈氛围。

随着比赛的正式开始,诗中的描写变得更加紧张和生动。“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”,形象地描绘了龙舟冲出起点,奋力向前的场景。而“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”则通过夸张的手法,进一步渲染了比赛的激烈和龙舟的速度之快。

当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,诗人用“鼓声渐急标将近,两龙望标目如瞬”来形容参赛者们的紧张情绪和迫切心情。而观众们的反应也被生动地描绘出来,“坡上人呼霹雳惊,竿头彩挂虹蜺晕”,表现了他们对比赛的热烈关注和激动心情。

最后,诗人以“只将输赢分罚赏,两岸十舟五来往”来总结比赛的公平与公正,同时以“须臾戏罢各东西,竞脱文身请书上”来表达对参与者们积极向上、勇于展现自我的精神的赞赏。


午日处州禁竞渡

明·汤显祖


独写菖蒲竹叶杯,蓬城芳草踏初回。

情知不向瓯江死,舟楫何劳吊屈来。

简析:

首句描绘了端午节特有的习俗,即饮用菖蒲、竹叶浸泡的雄黄酒,这是古人在端午节驱邪避疫的传统方式。诗人独自准备这些物品,既是对节日的尊重,也透露出一种独自过节的孤寂感。

次句中的“蓬城”即今浙江丽水城区,当时为处州府府治。诗人踏春归来,芳草萋萋,景色宜人,然而这样的美景却并未能完全驱散诗人内心的愁绪。

后两句“情知不向瓯江死,舟楫何劳吊屈来”是诗人对端午节赛龙舟这一习俗的反思。瓯江是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,流经丽水,至温州入海。诗人认为,屈原并非在瓯江投水自尽,因此无需劳民伤财,以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他。这里,诗人并非不尊敬屈原,实际上,他对屈原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,他的诗作中多次表达对屈原的景仰。但在这首诗中,他更多的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,对过度奢华、劳民伤财的赛龙舟习俗提出批评。



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

唐·李隆基


五月符天数,五音调夏钧。

旧来传五日,无事不称神。

穴枕通灵气,长丝续命人。

四时花竞巧,九子粽争新。

方殿临华节,圆宫宴雅臣。

进对一言重,遒文六义陈。

股肱良足咏,凤化可还淳。

简析:

“五月符天数,五音调夏钧”描绘了五月这个特殊的月份,以及五音调和夏季的和谐。这里,“符天数”可以理解为符合天道的规律,暗示五月的到来是自然的、合理的。“五音调夏钧”则形象地描绘了音乐与夏季的和谐交融,为全诗定下了欢快的基调。

接下来的“旧来传五日,无事不称神”,则是对端午节传统的赞美。这里的“五日”指的是端午节,而“无事不称神”则表达了对端午节及其相关习俗的深深敬意。诗人认为,端午节及其相关的一切都是神圣的,值得人们去敬畏和庆祝。

“穴枕通灵气,长丝续命人”两句,进一步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。穴枕和长丝都是端午节的象征,它们被认为具有特殊的寓意和功能。穴枕可以通灵气,寓意着人们可以通过它来祈求神灵的庇佑;而长丝则可以续命,寓意着人们可以通过它来祈求长寿和健康。

“四时花竞巧,九子粽争新”则是对端午节节日气氛的生动描绘。四时花开争艳,各种花卉竞相展示它们的美丽;而九子粽则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,人们会精心制作,以展示他们的技艺和创新。

最后,“方殿临华节,圆宫宴雅臣。进对一言重,遒文六义陈。股肱良足咏,凤化可还淳”则描绘了宫廷中庆祝端午节的盛大场面。方殿和圆宫是宫廷中的重要场所,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雅臣,他们一起庆祝这个华节。在宴会上,人们争相发言,展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;而诗人自己则用遒劲的文笔,陈述了六义,即风、赋、比、兴、雅、颂,进一步彰显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。最后两句“股肱良足咏,凤化可还淳”则是对整个宴会的赞美,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美好祝愿。


菩萨蛮·包中香黍分边角

唐·陈义


包中香黍分边角。彩丝剪就交绒索。樽俎泛菖蒲。年年五月初。


主人恩义重。对景承欢宠。何日玩山家。葵蒿三四花。

简析:

上片“包中香黍分边角,彩丝剪就交绒索。”这两句详细描述了端午节时人们制作粽子和编织彩丝绒索的情景。粽子,即“香黍”,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,人们将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,煮熟后食用,既有美味又有驱邪的寓意。而“彩丝剪就交绒索”则是指用彩色丝线编织成的绒索,用以装饰或挂在身上,寓意吉祥。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,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。“樽俎泛菖蒲,年年五月初。”樽俎是古代的酒器,这里指饮酒的场所。菖蒲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植物,端午节时人们常将其泡在酒中饮用,寓意驱邪避疫。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,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渴望。

下片“主人恩义重,对景承欢宠。”则是词人对主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。在这特殊的节日里,主人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,让他倍感温暖和欢乐。最后两句“何日玩山家,葵蒿三四花。”是词人的想象和期待。他向往着有一天能与主人一同游玩于山水之间,欣赏那盛开的葵蒿花。这里的葵蒿花不仅象征着自然的美好,也寄托了词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。


浣溪沙·端午

宋·苏轼


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流香涨腻满晴川。


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

简析:

上片词人首先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端午节时的特有装束和浴后的感受,营造出一种端午节的节日氛围。碧纨,是细密的丝织品,端午节时人们常用它来包裹粽子。这里,词人通过“轻汗微微透碧纨”这一细节,生动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在端午节时的忙碌和微热的天气。而“明朝端午浴芳兰”则点明了时间,即端午节当天,人们会用芳香的兰草沐浴,以祈求健康和平安。最后,“流香涨腻满晴川”一句,词人巧妙地运用了“流香”和“涨腻”两个词汇,生动地描绘了沐浴后兰草的香气在晴朗的江面上弥漫的情景,为整个词篇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。

下片继续描写女主人公的端午节装扮。彩线缠绕在如玉般的手臂上,小符则斜挂在乌黑如云的发髻上。词人通过这两个细节,进一步展现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和端午节的特色。同时,“彩线”和“小符”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饰品,词人通过它们巧妙地传达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。结尾一句,词人借用了端午节的传说,即吃粽子、挂艾草、缠彩线等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,并祈求爱情永恒。词人以此表达了对爱情的深深向往和祝福,希望与佳人能够长久地相守在一起,直到永远。这句词情感深沉而真挚,将全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。


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

【唐】权德舆


良辰当五日,偕老祝千年。

彩缕同心丽,轻裾映体鲜。

寂寥斋画省,款曲擘香笺。

更想传觞处,孙孩遍目前。

简析:

首联诗人首先点明了时间——端午节,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。然后,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长久陪伴、共度余生的愿望,这既是他对生活的美好期许,也是对友情的深深珍视。

颔联描述了收到的礼物——彩结衣物。彩缕编织成同心结,象征着友情的深厚和忠诚;轻薄的裙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美丽动人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,展现了礼物的精美和独特,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。

颈联转向了自己的状态。他在斋室里独自作画,友人的礼物让他感到温暖和欣慰。他款款地展开香笺,准备写下自己的感激之情。这两句诗,既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,又表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。

尾联诗人想象着在传杯饮酒的场合,友人的子孙们都在眼前,其乐融融。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也是对友情的深深期待。诗人通过这一画面,进一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

渔家傲

宋·欧阳修


五月榴花妖艳烘,绿杨带雨垂垂重。五色新丝缠角粽,金盘送,生绡画扇盘双凤。


正是浴兰时节动,菖蒲酒美清尊共。叶里黄鹂时一弄,犹瞢忪,等闲惊破纱窗梦。

简析:

上片“五月榴花妖艳烘”描绘了五月石榴花盛开的妖艳景象,烘托出节日的热烈气氛。“绿杨带雨垂垂重”则形象地描绘了杨柳在雨中垂下的姿态,给人一种清新而湿润的感觉。接着,“五色新丝缠角粽”描述了端午节特有的习俗——用五色丝线缠裹粽子,这既是一种美食,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“金盘送,生绡画扇盘双凤”一句,通过描绘金盘中盛放的画扇,上绘有双凤图案,进一步增添了节日的华丽与喜庆。

下片,“正是浴兰时节动”点明了端午节浴兰的习俗,这既是一种洁净身体的仪式,也是祈求健康平安的象征。“菖蒲酒美清尊共”则描绘了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欢乐场景,菖蒲酒在端午节有着特殊的寓意,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疫。“叶里黄鹂时一弄”以黄鹂的鸣叫为背景,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。“犹瞢忪,等闲惊破纱窗梦”则表达了人们在节日的欢乐中,偶尔被黄鹂的鸣叫惊醒,从梦中回到现实的情境,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


乙卯重五诗

宋: 陆游


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

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

旧俗方储药,羸躯亦点丹。

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

简析:

首联“诗人以山村端午节为背景,描绘出榴花繁盛、景色宜人的画面,为全诗定下了明快、欢乐的基调。

颔联具体描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。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,像古代的角黍,而艾草则束在高高的帽子上,既是节日的装饰,也有驱邪避疫的寓意。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,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端午节。

颈联写了端午节储药、配药方的习俗。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,多病多灾,因此端午节时家家都要储备一些药材,以备不时之需。而“羸躯亦点丹”则表达了诗人虽然身体瘦弱,但也要按照习俗点药,祈求健康平安。

尾联描绘出诗人忙完一天的事情后,在夕阳斜照下,心满意足地端起酒杯的场景。这里的“一笑”既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肯定,也是对节日欢乐的享受。


小重山·端午

元·舒頔


碧艾香蒲处处忙。谁家儿共女,庆端阳?细缠五色臂丝长。空惆怅,谁复吊沅湘?


往事莫论量。千年忠义气,日星光。离骚读罢总堪伤。无人解,树转午阴凉。

简析:

词的上阕,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,勾画出一幅端午节时人们忙碌庆祝的热闹场景。“碧艾香蒲处处忙”,开篇即点明了端午节的特色,艾草和蒲草的香气弥漫,人们忙得不亦乐乎,为节日做着各种准备。“谁家儿共女,庆端阳”,进一步描绘了节日的喜庆氛围,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,都在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。“细缠五色臂丝长”,则是端午节特有的习俗,人们用五色丝线缠在手臂上,既是一种装饰,也寓含着祈福驱邪的深意。然而,在这热闹的场景中,作者却发出了“空惆怅,谁复吊沅湘”的感叹,表达了对世人忙于节日喜庆,却淡忘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屈原的忧思。

下阕中,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升华。“往事莫论量。千年忠义气,日星光”,这里作者借屈原的忠义精神,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人性的期许。然而,“离骚读罢总堪伤”,当读到屈原的《离骚》时,作者不禁感到深深的悲伤,这份悲伤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,也是对世态炎凉的无奈。“无人解,树转午阴凉”,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孤独和无人理解的苦闷,树影在午后的阳光下缓缓转动,而作者的内心却充满了无人理解的孤独和惆怅。


同州端午

【唐】殷尧藩


鹤发垂肩尺许长,离家三十五端阳。

儿童见说深惊讶,却问何方是故乡。

简析:

首句“鹤发垂肩尺许长”中,“鹤发”指的是白发,而“尺许长”则形象地描绘了白发之长,这既是对诗人自身老态的写实,也暗含了诗人离乡背井、历经沧桑的岁月痕迹。

次句“离家三十五端阳”直接点明了诗人离家已久,且恰逢端午节这一特殊时刻。这里的“三十五端阳”并非确指三十五个端午节,而是用以强调诗人离家的时间之长,以及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。

后两句“儿童见说深惊讶,却问何方是故乡”则通过儿童的视角,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归乡的情景。儿童们见到诗人,既感到惊讶又充满好奇,纷纷询问诗人的故乡在何处。这一场景既突显了诗人的老态和异乡人的身份,也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渴望和归乡的喜悦。